淺析我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現狀
淺析我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現狀
當今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供應,傳統的化石能源有著不可再生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于是新能源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青睞,新能源相對傳統的化石能源有著環保、清潔、可持續等無可比擬的優勢。
1.新能源的定義。傳統的能源包括天然氣、煤炭、石油、水能、木材等,新能源指的是尚未大規模使用,未來極具發展潛力的新型能源。目前國內外的機構和對新能源的定義有所不同,但大致方向是相同的。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把新能源分為大中型水電;新可再生能源,對新能源的定義為:“新能源為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區別傳統的化石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水能、海洋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
梳理國內對新能源的定義可以發現,國內外的權威組織的定義大致相同,兩者最主要差別在于是否把水能歸為新能源范疇。我國把水能歸為新能源,而國際組織把應用已久的水能排除在新能源范疇之外。
2.我國新能源行業發展現狀。2006年我國頒布《可再生能源法》,自實施以來我國新能源行業不斷發展,產業化日益成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發展的不足之處。首先,供給端高質量發展。2020年,我國新能源裝機超過5.3億千瓦,新能源開發利用規模位居全球首位,同時我國光伏發電新增機占新增總裝機的52.8%,連續11年為世界首位,光伏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業中我國占據7家。
2020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量超過美國、德國、印度和英國的四國太陽能發電總和,我國在光伏制造的重要環節不僅實現了國產化,還成為了全球的制造基地。在風力發電領域,我國風能發電量接近美國和德國的兩國風能發電量總和,掌握的低風速風電技術讓我國風能發電位居世界前列,并且國內90%以上風電裝機采用國產風機。其次,我國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持續高速且高質量增長。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145.46艾焦耳同比增長2.1%,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費31.71艾焦耳,其中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7.79艾焦耳,為全球貢獻了能源消費主要的增長。推動高能耗的傳統行業向綠色低碳領域升級,新能源產業化逐漸轉化為新能源+(產業新能源化)。
再次,通過產業、貨幣雙重協調政策,加大對新能源行業的支持。在產業政策方面,主要分為三類:總量目標政策、財政補貼政策、重點領域針對性政策??偭磕繕苏呤轻槍π枨蠖耍瑢K端產品設定量價目標,比如上網電價限制、新能源汽車補貼后價格規定等;財政補貼政策是中央或地方加大對新能源企業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的措施;重點領域針對性政策是從實際出發,重點領域給出針對性的支持。
這三類政策并不是單獨實施,而是在新能源發展的不同階段協調配合進行。在新能源初期,實施總量目標政策和財政補貼政策,對供給端給予補貼扶持,對于需求端進行價格管控,促進消費,進而通過“有形的手”來引導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在中期,補貼性政策減少,重點領域針對性政策發力。隨著產業規模擴大,企業逐漸在市場站穩腳步,應減少對已實現盈利企業的補貼,有針對性的幫扶科技含量高、融資約束大的企業。在后期,由“市場無形的手”來引導新能源行業進行優勝劣汰的更迭,促使行業進入良性有序的發展。在貨幣政策方面,2021年工作報告提出要頒布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同年11月,央行推出醞釀已久的碳減排支持工具,給予政策性銀行、六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共計21家銀行發放碳減排信貸的權利,一系列的信貸優惠政策有力地促進我國低碳事業的發展。
最后,我國新能源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和西方發達的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一是技創新能力不足。雖然我國技術在某些領域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是整體來說創新能力是落后于西方國家,如我國的風電發動機組機、生物質能的發電鍋爐、多晶硅爐等關鍵設備仍需依賴進口,西方發達國家對新能源關鍵技術采取嚴密的防控措施,我國即使以高昂的價格也難以購買到國外的核心技術,就算購買的高昂機器設備也未能充分的進行技術的擴散和消化吸收。
二是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偏高。這主要是因為建設運營成本較高,而建設運營成本高主要體現在其單位造價高、燃料成本高、運營維護成本高三個方面。過高的生產成本,一方面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帶來過高的市場價格,進而嚴重抑制了消費市場的容量、削弱了公眾的消費意愿。三是研發創新資金不足。充足的現金流是企業進行創新的前提,我國新能源企業融資金額大、研發投入大、風險高、投資期長的特征使得新能源企業面臨嚴峻的融資約束較大,進而制約企業的技術創新,技術的落后會使得企業喪失市場競爭力,應該加快構建多元化的融資體系,以更好地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
綜上所述,我國新能源經歷數十年載的發展已取得可喜的成績,這中間離不開我國全方位的政策優惠,從初始階段進行粗獷式補貼政策,再到重點領域針對性扶持。新能源行業經歷從政策驅動階段,到政策+市場驅動階段,最后到市場驅動階段的三個時段。同時,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弱、生產成本高、融資約束大等難題。
3.技術創新。科技的進步大大提升了社會的生產效率,各國紛紛加大科研創新的投入,技術創新的理論研究也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
3.1.技術創新的定義。Solow認為創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創新的產生;第二個階段為創新的實現。Freeman首次將技術創新與商業化這一概念相聯系,他認為技術創新是一種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實現商業化的全過程,技術創新使得新產品推廣到市場,最后實現商業化。世界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則對創新的主體進行補充:“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由個人、企業及機構等元素組成,創新和技術發展是由體系中的企業、學校、研究機構等協同作用的結果”。
國內的學者也對技術創新做了相關定義,柳卸林著重強調技術創新的各種商業活動的“首次”將技術創新定義為全新的商業行為。傅家驥認為技術創新的目的是獲得商業利益,企業家通過重新調整生產要素結構來安排各種生產性的活動,如建立起更高效率的生產流程;開發新的原材料供應鏈來獲得低成本的生產和經營體系;將新產品、新工藝進行推廣等活動。李京文將技術創新定義為一個完整的過程,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新產品和新工藝的構思,到技術的研究、開發,再到新產品的生產,最后推向市場并獲得市場認可的全過程。
最早對技術創新做出的定義是國外學者熊彼特提出,但是他的創新理論是一個廣義的技術創新,并沒有對狹義的技術創新做更深的探究,此后的學者也對技術創新做了補充,進一步豐富技術創新的內涵。通過梳理國內外的學者對技術創新的定義,本文對技術創新下一個定義:技術創新是以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進而實現商業利益為目的;是一個完整的經濟過程,包括技術創新思想的提出、研究開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推廣、獲得市場認可,帶來經濟效益等流程;由個人、企業、學校以及研究機構等多方力量相互協調配合,構成一個參與主體多元化的創新體系。
3.2.技術創新的階段。技術創新是一個完整的商業活動,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創新投入:在該階段,一方面要進行大量市場調研,明確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要進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項目確認和設計開發等科研活動,該過程研發失敗風險很大,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第二個階段是創新產出:通過實驗研發獲得技術突破,并申請專利進行技術保護,在這一階段,不僅需要科研創新,同時也需要有效的組織管理團隊,對企業的技術產出階段進行高效的管理及轉化。第三個階段是創新效益:這一階段是創新產品銷售、市場開發、擴大生產規模的過程,此階段要吸引更多消費者,快速地搶占市場份額